开门红:高金彬成为我市入选“中国好人榜”的公共卫生第一人

扬州卫生计生

日前,中央文明办发布2017年1月“中国好人榜”, 我市高金彬榜上有名,他被授予“敬业奉献好人”称号。 他是我市继付宝鼎、刘刚、韩素玲、梁星涛之后第五位登上“中国好人榜”的医疗卫生工作者,也是第一位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。


有一种选择叫

坚守

1989年,21岁的高金彬从扬州卫校毕业,便跟着前辈们来到了高邮新民滩血防工作第一线。历史上新民滩曾爆发过震惊全国的大面积血吸虫病急性感染,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。“绝不能让这段黑色历史重演!”成为高邮几代血防人的坚定誓言。



然而,真正的血防工作却是枯燥无味的,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,查螺还是需要通过人工肉眼进行识别。“远看像要饭的,近看像卖炭的,细看是血防站的。”这是新民滩的渔民们给血防人员编的顺口溜。高金彬和血防队员们在茫茫7万多亩滩涂上,一尺见方一尺见方地搜寻钉螺,每天迎着晨光出门,披着晚霞收工。烈日下,风雨里,不记得自己被晒脱了多少层皮,流了多少汗水。27年,他用脚在一步一步地丈量着新民滩。这份苦累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得下来,与高金彬同届毕业的46个同学,如今只有3个人还坚守在血防岗位。高金彬坚持下来了。同学、家人曾多次劝他换一个岗位,他总是憨厚地一笑:“血防工作总得有人做。能够学有所用,干自己喜欢的事,我乐在其中。”


有一种履职叫

敬业

在高金彬的办公书橱里,摆放着85本大大小小的笔记本,堆摞起来有半人高,上面工工整整地记载着他每一天的工作内容,这些泛黄的笔记本见证着他27年来的兢兢业业。


在领导、同事的眼里,高金彬是一个工作狂,他不是在血防现场,就是在实验室沉做科研。他总是科室里第一个来上班、最后一个下班的,始终坚持今日事今日毕,血防实验室的灯经常能亮到半夜。高金彬对工作要求严苛,很多次,一些疑似血吸虫病人前来检查身体,一般都可以通过抽血检查血清抗体,既方便又快捷,但他坚持以血清抗体与传统粪便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,力求精准无误。他常常亲自反复淘洗疑似病人的粪便,在实验室孵化制片观察,从未嫌过脏、怕过累。“我得对病人负责,对自己的工作负责。”高金彬总是这样说。



对于不懂的知识,高金彬总是虚心向科研院校专家教授请教,自费购买专业书刊,千方百计搞懂弄通。为了尽快掌握血吸虫病免疫学抽血检测法,他从网上下载视频学习,在自己手指上先做试验。经过不断演练,他的抽血技能堪比临床专业护士。高金彬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,他将自己多年的一线实践积累升华成一篇篇论文专著,先后参编完成《高邮市血吸虫病防治志》、《高邮市疟疾防治资料汇编》等系列资料汇编,填补了高邮市公共预防行业历史空白。他的《南水北调东线高邮段血吸虫病疫情监测》等22篇研究论文在国内科技类核心期刊发表,4项研究课题被原省卫生厅立项,两项研究成果经教育部科技查新站确认处于全国领先水平。20多年来,高金彬不断摸索探求、刻苦钻研,在自己钻研的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专家。他两次作为县级市唯一代表,参加原卫生部血吸虫病控制标准的修订前期研讨,他也被确定为省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”第三层次培养对象,是血防行业地、县级城市的第一人。


有一种精神叫

奉献

“有女莫嫁血防郎,一年四季守空房,有朝一日回家去,破衣臭袜堆满床。”谈起丈夫高金彬,妻子柏忠香又怨又爱。结婚后的前十年里,高金彬每次驻扎在血防基地,少则个把月,多则小半年,没有电话,不能通信,“虽然知道他人在高邮境内,可感觉比出了国还要遥远。”那种牵挂、担忧至今仍让柏忠香记忆犹新。儿子高建楠印象最深刻的是,每逢节假日,别人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出去玩,而自己的爸爸总是闭门在家整理资料、写论文。唯一一次,高金彬利用半天时间,奢侈地带着妻儿们去“旅游”,玩的地方,就是新民滩血防基地。在那里,儿子见识了爸爸工作的艰辛,也理解了爸爸的“不称职”。



新民滩上有一种不起眼的野生杨柳,虽经历数次泄洪,仍顽强地挺立在风雨中。高金彬,正如一株扎根滩头的杨柳,没有公众瞩目的辉煌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用他20多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,护佑着一方安宁,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忠诚与担当!